2月16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公布的202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擬獎項目公示結束。中鐵十八局集團市政公司與中山大學等幾家單位依托廣州地鐵22號線九分部一工區(qū)施工經(jīng)驗聯(lián)合申報的《軟土—城市隧道耦合體系性能演化理論與安全控制技術》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廣州地鐵22號線(番禺廣場至白鵝潭),全長30.8公里,設站8座,設計時速160公里/小時,為國內設計運行速度最快地鐵線路之一。中鐵十八局市政公司負責施工部分包括1站2盾構區(qū)間1暗挖段1風井,項目施工規(guī)模宏大、周邊環(huán)境復雜、施工風險點多。其中,番祈中間風井—番祈2#盾構井區(qū)間盾構下穿地鐵3號線漢溪長隆站—市橋站區(qū)間運營線路,是項目最大的“攔路虎”,也是全線最難控制性工程之一。此段車流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線錯綜復雜,與廣州市“最忙”地鐵3號線隧道結構凈距僅有5.5米,下穿段地層為典型的上軟下硬地層,施工操作不當極易造成隧道塌方、列車脫軌等風險。且8.8米大直徑土壓盾構機在上軟下硬地層中近距離下穿既有線,在國內尚屬首次,施工風險極高。
針對眾多難題,項目團隊開展了科技攻關破解技術難題,及時優(yōu)化了盾構施工過程中的注漿及掘進方法。通過地面水平定向鉆孔注漿、洞內定向鉆孔注漿、盾構機超前注漿三種加固方法,結合氣壓輔助盾構掘進,不僅省去大量的交通疏解和管線改遷工作,規(guī)避大小規(guī)模的塌方,提高施工安全性,而且節(jié)約時間,降低施工成本,更是創(chuàng)造了國內首次大直徑盾構在上軟下硬地層近距離成功穿越既有線紀錄。
為使相關成果在地鐵施工中得到切實應用,項目部牽頭與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多項課題,后期通過整合科研成果、總結創(chuàng)新點,升華提煉出《軟土—城市隧道耦合體系性能演變理論與安全控制技術》。該技術推廣后,將為今后新建隧道穿越既有隧道、長距離大直徑盾構空推、復雜地質條件下地鐵車站施工的結構變形預測與控制提供切實可行的經(jīng)驗和方案,對國內地下工程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此外,項目部組織成立的科研立項專項小組,在整理提煉下穿3號線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中,還取得了多項專利、工法成果。上軟下硬地層下穿既有隧道的盾構隧道施工及加固方法獲1項發(fā)明專利,盾構機空推過橫通道的管片防變形結構、盾構機內噴射豆礫石的上料裝置等獲10項實用新型專利,《盾構近距離下穿運營地鐵線路定向注漿加固及掘進施工工法》被評為集團公司企業(yè)級優(yōu)秀工法、共計發(fā)表省部級以上論文6篇,申報軟件著作權3項。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