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第三屆工程建設行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在南京召開。十四局二公司太原下穿通道項目完成的“新管幕法超淺埋隧道下穿特級火車站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作為“十項新技術”之一在科技成果展區(qū)展示,這一新技術實現(xiàn)了大跨無柱地下空間一次建造成型,效果高、變形易控制,在國內尚屬首次。
該工程下穿具有百年歷史的特級火車站太原站,施工內容主要包括下穿太原火車站兩條463米的通道,其中管幕段南北長分別為102.5米、107.6米,最深淺埋僅2.6米,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與此同時,太原火車站連接南北同蒲線、大西線、石太線、石太客專等,有高鐵等10條軌道線路,每日通行列車300余次,地下障礙物多,地質條件復雜,給施工帶來較大挑戰(zhàn)。
“為解決這些難題,該工程采用管幕結構法施工工藝,這是我國新興的暗挖工藝。采用這種工藝下穿火車站,在全國尚屬首次,沒有任何現(xiàn)成經驗可以借鑒。”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新管幕法施工是通過采用頂管機敷設直徑2米鋼管,沿隧道結構線形成一圈鋼管幕,然后在鋼管內分層、分段切割鋼管并澆筑鋼筋砼襯砌,在隧道開挖前形成穩(wěn)定的鋼筋砼結構,最后開挖中間土體,形成下穿通道。
此外,在管幕法施工的基礎上,項目部大膽引入小型盾構機,形成管幕結構法盾構施工工藝,開創(chuàng)全國首例。施工中,“量身定做”了4臺小型盾構機,在埋深較淺的施工部位使用兩臺敞開式盾構機,埋深較大處使用兩臺土壓平衡盾構機,確保工程順利推進。
據(jù)悉,該新管幕法施工的優(yōu)點很多,能夠很好的適應高度發(fā)展的城市化建設的需要。而且可以在保護周邊環(huán)境,幾乎零擾動影響的同時,建造出無障礙的巨大地下空間,這也是其他施工技術不可比擬的。由于該工法造價相對較高,目前僅適用于穿越火車站、機場、高速公路、保護區(qū)等重要建筑物及既有運營交通線路。
十四局二公司太原下穿火車站通道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李騰介(左二)上臺領獎
獲獎證書
相關新聞